.:.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为何历朝历代只有清朝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
本頁主題: 为何历朝历代只有清朝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虫子药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5219
威望:1131 點
金錢:3192 USD
貢獻:8888 點
註冊:2021-09-01

为何历朝历代只有清朝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

中国历史上,为患最深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

北族之患,从秦汉开始,一直持续到宋代,历朝历代,只有汉唐用武力政策征服了北族。宋朝以后,北族在科技、武器方面大有超越中原王朝之趋势,以前的北族处于游牧阶段,而自从辽朝建立后,北族与中原一样,建立了等级秩序的王朝,经过辽朝、金朝的发展,直到元朝、清朝,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而历朝历代,只有清朝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清朝本身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就不止清朝解决了这个问题,元朝也自然解决了。

实际上,这与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有关。

一是满蒙联姻。二是盟旗制度。

01

满蒙联姻
清朝本身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清军入关如同历朝历代内迁的少数民族一样,另一个崛起的北方游牧就会成为北方边患。如历史上,鲜卑族内迁之后,柔然趁机占领了北方高原,便成为了北魏的边患,金朝建立后,蒙古成了女真的北患。

明朝虽然赶走了蒙古,但是,北元依旧存在,蒙古只是北逃了,并没有消灭,所以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面临着蒙古的侵扰,怎么解决这一北族之患,便成了一大难题。

清朝本身出于游牧民族,深知北族之患,所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似乎比历朝历代更加精明。

第一,便是采用满蒙联姻的方式。

满蒙联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之一。这一招很高明,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游牧民族的边患问题。

在清朝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清朝皇帝纳妃选秀,场面极其宏大。这些待选的妃子中,有满人、蒙古人,也有汉人,但基本上皇帝会优先选择蒙古人,这是他们的原则,皇帝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传承下来的姻亲准则。

满蒙联姻起于努尔哈赤时代。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同时,不仅要应对明朝,还要应对北方草原的蒙古部落。这就让他不得不考虑采取什么方式来安抚蒙古。

察哈尔部位于女真和明朝的北部,是蒙古最大的部落之一,号称蒙古中央万户。在北元时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的子孙承袭。

从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部接壤,且风俗文化相近。

努尔哈赤为了维护与林丹汗为首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关系,开始迎娶蒙古女子为妻,一方面是稳住蒙古人,为了不两头受敌,一方面,也是为了分化蒙古人,削弱蒙古察哈尔的势力。

努尔哈赤娶了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妃,推动了第一次满蒙联姻。

皇太极即位之后,遵从祖训,再次推动满蒙联姻,一口气迎娶了数位蒙古女子为妻。

比如:

正宫皇后,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

庄妃,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宸妃,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皇太极尤其宠爱海兰珠。

另外,还有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原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正室大福晋,林丹汗去世去世后,归顺后金,被皇太极立为侧福晋,后封为西宫大福晋贵妃。

康惠淑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原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福晋,林丹汗去世后,归顺后金皇太极立为侧福晋,后封淑妃。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受册为东宫福晋,后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

庶妃奇垒氏,察哈尔部人。

第三个即位的福临,是庄妃之子,本身已是满蒙血统。他的两位皇后,都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这一时期,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同时,又要安抚全国,稳定蒙古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康熙即位之后,皇后及后妃才逐渐以满族为主,这是因为清朝已经稳固了统治地位,对于蒙古,联姻拉拢之后就变成了分化削弱。

满蒙联姻,从努尔哈赤开始,保持了三个世纪的和亲,建立了世代姻亲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姻亲关系,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旗是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札萨克形成的。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

这一制度的渊源,是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艾马克社会组织,“楚固拉干”的集会,以及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

明清之际,蒙古族正经历着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

蒙古族居住地区形成的各部,就是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各个封建领主集团,每个封建领主都拥有一定的领地和牧户。

大领地叫作“兀鲁思”,由大的部落集团构成。

兀鲁思可以分成若干互相联合的、大的牧户群,这些牧户群在一块共同的土地上游牧,由这块土地的世袭领主做首领,该首领隶属于兀鲁思领主,这就是“鄂托克”。

兀鲁思除了分成若干鄂托克外,还可以分成若干“艾马克”。

艾马克是游牧于同一地区的同族牧户集团,是部落的分支,是近亲家族的结合。

“鄂托克”地缘关系为基础,“艾马克”除了地缘关系,也有血缘关系,是同一个亲族。

在大小封建主之间,还存在一种集会叫“楚固拉干”。

楚固拉干盟会解决问题,或者调解关系,或是商讨行政、立法事项,或是建立军事、贸易盟约。相当于立法会议。

蒙古部林丹汗即位之后,采取的是联明抗金。

后金的皇太极则是一方面拉拢蒙古,连娶数位蒙古女子为妻,一方面削弱蒙古。

1632年,皇太极讨伐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

1634年,林丹汗去世。

1635年,其子额哲投降后金,漠南蒙古灭亡。

后金也于1636年在汉满蒙的支持下改国号为清,漠北蒙古于1638年成为清朝的藩部。

为了快速使蒙古适应后金的制度和秩序,皇太极在蒙古开始实施盟旗制度。

旗分两类:

清朝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属蒙古,共61旗。

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共201旗。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

盟旗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族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属民和牧场而引起的争端,有利于牧业的民展和社会的安定,同时由盟长监督和控制各旗,也达到削弱蒙古内部各封建主势力的目的,分割了蒙古地区,有利于清廷的统治。

当然,除了这两个怀柔政策,清朝也多次使用武力征服叛乱,如康熙几征准噶尔,最终,清朝统治者在中期实现了民族大一统,困扰各朝各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之患也彻底被清朝解决了。

康熙多次与蒙古王公们会盟于多伦诺尔,还自信地说:“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这话难道不是有歧义吗?三皇五帝时,哪里有蒙古?清朝统治者太自大了。

清朝后期虽然闭关锁国,走向衰落,但中前期依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创下了一百三十四年的康雍乾盛世,尤其是彻底解决游牧民族边患,对于这一贡献,当然是要肯定的。

 

赞(15)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11 14:2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4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