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VOA|中国式内卷向全球输出低价产品 但世界各国不再欣然笑纳中国冲击波
本頁主題: VOA|中国式内卷向全球输出低价产品 但世界各国不再欣然笑纳中国冲击波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细雪纷飞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619
威望:669 點
金錢:289 USD
貢獻:10041 點
註冊:2024-03-31

VOA|中国式内卷向全球输出低价产品 但世界各国不再欣然笑纳中国冲击波

 
华盛顿 —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最近访问中国时中反复提到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耶伦说,美国不会容忍中国无限制的输出产能,因为这将影响到世界各国产业的生存。实际上,不仅是美国,欧洲各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感到忧虑。

耶伦本周一结束了她的六天访华之旅。她在行程最后一天的记者会上强调,她此行的一个重大议题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中国政府对某些领域的大规模支持,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现在的规模太大了,世界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消化这一巨大的产能。中国今天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世界价格。当全球市场充斥着人为制造的廉价中国产品时,美国和其他外国公司就会生存堪忧。”她说。

中国官方反对耶伦的说法,认为双方在产能过剩问题上存在分歧。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他说:“我们坚决反对部分发达经济体搞‘泛安全化’、升级绿色保护主义措施,这对其自身有害无益,更会严重侵害中国企业正当发展权益,中方不会坐视不理。”

被热议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从何而来?

居住在北京的宏观经济学者洪毅先生(应本人要求不使用真实姓名)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确实存在,原因在于企业的库存率高,但他不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故意为之。

“企业现在的使用率和产能利用率比较低,有些机器闲置,一方面是生产力的确是比较高,搞自动化,工人技术程度比较高,一直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生产这样的东,”他对美国之音说,“另外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在原材料还有税上的补贴,还有从银行贷款有补贴,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生产能力特别强。”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1%,货物出口占全球的14%。相比而言,20前的中国制造业份额还不到10%,出口份额不到5%。

洪毅还认为,“低人权优势”也促成了中国强大的生产力。他说:“中国的确是因为没工会,所以才能有好多对生产有利,而不是对工人有利的政策。这也跟普通民众的忍受程度有关。中国人主要是想有工作,保障之类的大家的意识还没起来,所以对工会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尽管如此,如今廉价劳动力和工会已不是主要原因。“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不廉价了,”洪毅分析说,“其实比东南亚,中国劳动力成本平均是高不少的。而且因为劳动力成本高,有一些工厂已经把他们的生产线移到海外了。移到海外生产出来的东西,因为还是用中国管理,中国机器,成本和价格都还是低的。”

美国财长耶伦说,中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十多年前也发生过,当时中国政府大规模补贴下的低成本刚才充斥全球市场,并摧毁了全球和美国的工业。她在讲话中特别点名了中国的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并称针对这些‘新’产业的投资正在增加。“我已经明确表示,拜登总统和我不会再接受这样的现实。”耶伦说。

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美中研究与宣导高级顾问阿里·韦恩(Ali Wyne)告诉美国之音,西方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在试图加快绿色转型的同时,继续从中国手中”脱险“,因为中国主导着许多对推动去碳化至关重要的绿色投入的生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21.7%,纯电动乘用车出口79927辆,同比增长7.93%。

总部设在伦敦的智库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在一篇报告里提到,随着房地产紧缩对投资的压制和消费者对支出的控制,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2030年,经济年增长率将跌落至2%左右。中国政府正在寻求通过向工厂投入资金,尤其是半导体、航空航天、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工厂,并将由此产生的盈余销往国外,从而实现经济转机。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税务和投资中心”国际项目部主任何伟龙(Wesley A. Hill)告诉美国之音,这次可以算是第三波中国出口潮了。他说:“第一次大概是90年代吧,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前。那次就已经对美国一些传统工业造成了冲击。后来在2000年后的中期吧,中国消费品大量出口到美国,然后很多原来产于日本、泰国的电器也开始变得从中国进口了。”

他说,现在中国可以算是掀起了第三波向全世界的出口大潮:“和以往两次不同的是,以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但是这次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因为绿色能源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在美国的对内对外(尤其是亚太地区)政策上。”

国际危机组织的韦恩说:“第一次‘中国冲击波’发生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关键之前,今天的中国不仅出口制造业价值链低端的产品,还出口电动汽车等产品,这凸显了中国日益增强的技术竞争力。”

世界各国开始考虑应对中国低价产品的措施

欧盟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车的“双反”调查: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重点调查对象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等中国公司。欧盟认为,获得不公平补贴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正以其低价竞争力扭曲欧洲汽车市场。


2024年3月7日,欧盟海关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海关进口登记,未来随时都可以启动征收追溯性关税的流程。如果法律允许,欧盟可能在2024年7月对中国车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该税可以在调查启动后的13个月后变为最终税率。外界普遍预计欧盟的反补贴结束后,将把对华汽车关税从目前的10%提升至25%。

4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根据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欧盟正在对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五个国家的中国风机供应商开展反补贴调查。

欧洲风能协会首席执行官盖尔斯·迪克森(Giles Dickson)表示,中国风机在欧洲的报价比欧洲本地制造的风机低50%,还可以最多延期三年付款。他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商免费提供涡轮机,直到风电场运营商获得三年收入,对欧洲制造商形成不公平竞争。”

宏观经济学家洪毅告诉美国之音,中国的倾销和低价对欧洲生产商的冲击最大。

“所以中国这个,对全世界有什么危害呢,他肯定是把好多其他同类企业都挤死了,尤其是像欧洲的企业。这个是过去十年被中国抢份额抢的最多的。基本上中国没有从美国抢到什么生产的份额,都是从欧洲抢的。”

面对可能遭遇的欧洲关税障碍,中国不少“新三样”企业采取了本土化生产的应对措施。2023年12月,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成为首个在欧盟地区建设乘用车工厂的中国汽车企业。掌控着全球电池市场37%份额的宁德时代,今年1月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工厂正式投产。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在德国、荷兰等国开设直营店以打入欧洲市场。

已经笃定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经表示,如果能再次获胜,他打算重启对华贸易战,将对中国商品征收可能超过60%的关税。

受中国低价出口产品影响的不仅是经济发达的欧美。

2023年,印度成为全球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22起),其次是美国(12起)和欧盟(9起)。印度发起的22起贸易救济调查案包括20起反倾销、1起反补贴和1起保障措施,主要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

智利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太平洋钢铁公司(Compañía de Acero del Pacífico)于3月份表示,将关闭其华奇帕托(Huachipato)钢铁厂的运营,因为该厂无法再与比智利钢材便宜40%的中国进口钢材竞争。华奇帕托本地工会负责人表示,关闭工厂的计划将耗时三个月,直接和间接威胁到22,000多个工作岗位,成本高达1亿美元。目前,智利政府的一个分管贸易的委员会建议对进口的中国钢材征收15%的关税,不过对于华奇帕托钢铁厂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要求对用于制造矿用磨球的中国钢条加收至少25%的关税,否则关厂在所难免。

2023年9月,印度尼西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应“印尼人造纤维生产商协会”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合成长丝纱线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要求调查的厂商之一,印尼上市公司“亚太纤维”(Asia Pacific Fibers)去年的净销售额为2.88 亿美元,比2022年下降了27%。该公司发言人称,销售下降的原因是中国竞争者的低价倾销,使得正常价格的产品无法与之竞争。

总部设在瑞士、支持开放贸易的非营利组织“全球贸易警报”(Global Trade Alert)一直对全球的贸易政策和纠纷进行监测和统计。据该组织报告,自去年年初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宣布了70多项针对中国的进口相关措施,包括反倾销调查、进口关税和配额。

宏观经济学者洪毅说,虽然各国都采取一定的贸易政策,保护关键产业,但相较中国庞大的规模,再加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这使其成为全球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生产国,吸引的注意力最大,影响力也最大,所以受到的抵制也最大,倒也不奇怪。以中国现在的生产力,可以把全世界的产能都放在中国。但这不可能,一定会被别人抵制的。”他说。
 


赞(8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12 05:4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3 04:32